WeChat ID swxjy_cdq Intro 守望新教育: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,分享高人的教育观点,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,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。守望新教育:守望好教育,守望真善美。守望新教育:呈人之美,成人之美。守望新教育: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。 [大师论教育] 孩子的“自律”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|皮亚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设计了包含道德价值内容和道德两难故事,让儿童判断是非对错,并说明理由,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,提出了著名的“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”,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: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,在10岁以前,属于他律道德;10岁之后,属于自律道德。皮亚杰在《儿童的道德判断》一书中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划分为4个阶段:自我中心阶段、权威阶段、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。 1、各阶段儿童道德发展规律与特点 第一阶段:自我中心阶段(2-5岁) 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,但是不顾准则的规定,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。其特点是单向、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,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。 第二阶段:权威阶段(5-8岁) 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。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,但不了解其意义。其特点是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,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。例如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听从父母和大人的话,就是好孩子,否则的话就是坏孩子。 第三阶段:可逆性阶段(8-10岁) 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不变的,把它看成同伴间的共同约定,是可以改变的,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。其特点是相互取舍的可逆特征表现的比较明显,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。 第四阶段:公正阶段(10-12岁) 儿童的思维广度、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,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,而这种转变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。其特点是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、平等,此时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,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。 2、如何培养孩子从“他律”到“自律” 皮亚杰认为,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,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,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阶段。从“他律”到“自律”,关键是加强孩子对道德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,使道德认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。 1、培养孩子同伴间的合作 同龄人的交流使儿童在发现自我、形成社会知觉、获得情感支持的同时,也促进了道德理解。同龄人之间的矛盾、不协调、冲突,让儿童借助于协商、对话、交流等形式,了解了其他人的观点、思想,这对道德认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。因此,家长要重视孩子同伴之间的交往,为其提供机会,并在出现问题时给与正确引导。 2、培养孩子道德评价能力 从“他律”到“自律”,是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,关键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,从而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机制。发展过程中,家长尤其要注意实事求是地给孩子做出评价示范,培养孩子对自己道德行为结果进行评估,对自己未来的道德行为进行预想。 (内容据北京出版社《教育心理学》) 新教育实验道德人格图谱——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—— 道德人格发展阶段论(八人谈) 做父母一定要清楚5件事 分数和人格、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德国儿童认知世界清单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律 佚名|搜狐教育 什么是纪律?它与我们所说的“孩子的天性是模仿”有何联系?孩子热爱模仿,他们看见成人做什么,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做什么。他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周遭的生活中,重复成人的话,模仿成人的行为,唱大人唱给他们的歌。在鲁道夫·斯坦纳看来,这种模仿绝不是单纯地学习各种行为,它们进入孩子更深的内在,影响孩子的消化过程,影响他们内在器官的发育和功能。 模仿和自律 处于模仿阶段的孩子会吸收周遭环境的每个方面,变成自己内心深处意志的萌芽,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意识层面之下。 自出生以来,孩子就受到父母以及周围其他成人的强烈影响。成人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事情决定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。如果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,有一些事情定期重复,这些事情就会变成习惯。孩子本能地去模仿大人,模仿他们所看到的一切,就像我们大人看见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情不自禁跟着打哈欠一样。 这告诉我们,要让孩子遵守纪律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孩子周围的成人要进行自我教育。埃里希·嘉伯特在《教育与青春期》一书中对老师们说: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暗暗跟随着老师的成长和发展。因此,老师自己能取得多大进步,学生就能取得多大进步,教育就是这样发生的。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一体的,认识到这一点,老师就不会觉得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。问题不在于我们已经走了多远,可以取得多大成就,而在于我们是否在不断努力。我自己能够收获多少,就能给予孩子多少。 在《童年的王国》一书中,鲁道夫·斯坦纳指出,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。如果有人对着孩子或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或暴怒,这个暴怒的图景会深深进入孩子的内心,由此产生的内在图景会进入孩子的血液循环、呼吸和新陈代谢,所有这些结果——在斯坦纳看来——会一辈子留在孩子身上。我们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一切都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。责骂、威胁和喊叫不能帮助幼儿建立规矩,实际上,这些方法会减弱他们以后面对生活的能力。这些体验带给他们轻微的害怕,如果害怕经常发生,孩子们就会树立起屏障来保护自己。他们的心灵变得坚硬起来,我们会发现似乎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。 如果我们对孩子说教,他是不可能听进去的,因为他一定会树立起一道屏障来对抗我们传递出来的怒气。这道屏障使他无法思考我们传达给她的信息。他学到的是表达怒气,远离他人,并对那些让他不高兴的人说教。 清晰的信息和有限的选择 我们和孩子的交流要简单明了。如果我们以提问的方式要求他们,就造成了混乱。“把你的衣服挂起来怎么样?”或者,“现在,你能把衣服穿上吗?”或者,“你愿意把鞋子穿上吗?”这种说话的方式实际上是在暗示,他们可以选择服从我们的要求或不服从。当我的儿子大约6岁的时候,我体验到这种不明确的说话方式的后果。一天我对他说:“难道你不愿意打扫你的房间吗?”他变得非常烦躁:“如果我说不,你会对我生气。” 几年前,在学校放假的时候,我听到了另一种类型的含糊问话。一位妈妈对大约两岁的女儿说:“你想在这里吃饭呢,还是回家吃饭?”小女孩没有回答,妈妈再说一遍,“你想在这里吃饭呢,还是回家吃饭?”小女孩仍然没有回答。父亲询问怎么回事,妈妈告诉了爸爸。爸爸接着问:“你想在这里吃饭呢,还是回家吃饭?”小女孩开始哭泣。妈妈说:“她累了。我们回家吧!”很明显,要求孩子为全家做出决定,使她感到负担太重。 同样,当我们问小孩子想吃什么,他们的感受就像我们走进一家餐馆,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单。这种时候做决定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,甚至对成人也是一样。孩子小的时候,我们住在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市,每次路过宾夕法尼亚的付费公路时,我们习惯把车停在霍华德餐馆门口。孩子们通常要吃冰淇淋,尤其天热的时候。我问他们想要哪种口味的。餐馆的广告上写有28种不同的冰淇淋,每次进餐馆后,儿子保罗都要听我念28种冰淇淋的名字。那么多的选择一定把他弄晕了,最后他总是说:“我想要香草味的。” 询问孩子想穿什么或想做什么,在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感觉。我们过早地呼唤出孩子个性中“我要”的部分。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。当他们吃饭、穿衣、上床或和妈妈一起去商店时,“我要”变成了他们词汇的一部分。一些社会问题就是由此而来的。在超市,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或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面——“我要”饼干;“我要”糖果;“我要”那种赠送玩具的麦片。 长远来看,给予孩子选择孕育了自我主义: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,对别人的需要不敏感。给幼儿提供过多的选择,就像给他们的心灵投放了一剂毒药。孩子们长大以后也许就不想做生活要求他们做的事情——作业、家务劳动,或花园里的杂活。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,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冲突,有很多都是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模式直接导致的。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,只会令孩子没有安全感和永不满足。 有魔力的词:可以 有一个魔法词,不专制不纵容,对孩子很有效。这个词就是“可以”。“你可以把外套挂起来。”它不包含任何需要孩子回答或可能被孩子忽略的问题。“可以”这个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特权。“你可以把靴子放在垫子上。” 我也曾听家长对孩子说“你可以把外套挂起来”,可接着又加上一句“好吗?”,一下子力量就减弱了。这是为了让一个似乎很苛刻的要求听起来柔和一些吗?“好吗”是什么意思?如果不好,是否意味着孩子不必去做了?孩子到底是可以选择,还是不可以?这会给孩子造成混乱和不安全感。当孩子知道父母、老师和看护人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,他会觉得安全。 我们幼儿园里的一个女孩的妈妈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。一个深秋的早晨,她正准备带着两个孩子去学校,和往常一样忙乱地用早餐、打包午餐、提醒孩子们需要快点走,不然会迟到。因为夜里明显降温,妈妈告诉女儿要穿上毛裤。女儿抗拒并开始争吵。由于感觉时间紧迫,妈妈让步了,但把毛裤夹在胳膊下带着。 很快汽车从家开出去了,妈妈听到女儿在后座上轻声抽泣,就问怎么了,小女孩说:“我冷。” 可以想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。“我告诉过你外面冷,你要穿上毛裤,”妈妈回答道,“你就是不听我的!” 小女孩刚开始没吭声,过了一会儿她说:“可你是我妈妈,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对我最好。”妈妈把车开到路旁,帮女儿穿上了毛裤。 斯坦纳在这一点上说得更深入,他说对孩子伤害最大的,莫过于给孩子一个指令,告诉他必须做什么,然后又改变这些指令。他指出,成人不清晰的思想会给孩子造成混乱,现代文明社会有这么多成人患所谓的神经疾病,其根源就在于此。斯坦纳说这些话是在1923年!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可以做某事,或不可以做某事,孩子却大发脾气,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我们如何回应对孩子最好呢?如果我们保持平静、安静而自信,孩子会吸收这种态度,再次恢复稳定。如果我们努力做到自律,孩子会吸收我们的态度,一切会恢复和谐。如果我们对孩子讲道理,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他们做某事或不做某事,就会过早地唤醒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智力,将他们过早地从童年的梦幻世界中拉出来。通过模仿,他们开始反过来和我们讲道理,而且会非常擅长此道。鲁道夫·斯坦纳认为,只有在孩子将近五岁的时候,才可以唤醒他的是非观。 疗愈孩子的行为 但是实际上,我们如何处理那些不能接受的行为呢?我们如何对待打人、咬人、抓人,踢人或向人吐口水的孩子?如果孩子用手打人,我们可以用丝绸缠住孩子的小手,并让孩子坐在我们身边,直到他的手变得温暖。告诉他:“如果你的手很温暖,很有力,它就不会打人。”如果孩子用脚踢人,我们也这样对待他。如果孩子咬人,可以给他一大块苹果或一根胡萝卜,让他坐在老师旁边,把苹果或胡萝卜吃下去。“我们咬胡萝卜,而不是朋友。”对于抓人的孩子,可以拿出“治疗篮”,为孩子修剪指甲。“小猫抓人,小孩子可不抓人。”如果孩子向人吐口水,可以把他带到卫生间,让他朝马桶里吐口水。 对于游戏时有粗暴行为的孩子该怎么做呢?很多父母会和这类孩子一起打闹,认为这样可以“把这些行为释放掉”。但是游戏中的粗暴行为并不是藏在抽屉里的,不是轻易就能清空的。真正的劳动——在花园里干活,挖坑、搬石头、运木头等——能治疗粗暴行为。通过这些有目的的劳动,孩子混乱的意志会逐渐变得和谐。许多运动,像游泳、远足以及冬日里玩雪等,同样有会有所帮助。 发挥正向的力量 有的时候,某个孩子只是需要我们抱着他,在摇椅上坐一会儿。或者,如果某个孩子明显累了,我们会在沙发上为他铺张床,放一个枕头,用一些棉布当毯子,一群“护士”通常会围在孩子周围照顾他,这样他就再次融入了游戏的情景之中。批评、责骂或轻视孩子没有用。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做,孩子可能要么以看似被动的方式拒绝我们,要么变得更加有攻击性。用正向的、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永远是更好的选择。 灵性的指引 在纪律方面,最大的帮助来自于老师所做的灵性功课,这是我前面提到的自我教育的一部分。多年来,我体验到,如果我带着每个孩子的难题入睡,向这个孩子的天使寻求帮助,第二天和那个孩子相处时正确的想法、正确的词和正确的行为就会出现。这样我能以正确的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,让孩子有机会发展并实现自己最大的潜能。 (责任编辑:王淼)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—— [大师论教育] [皮亚杰]探寻儿童智慧的起源 [蒙台梭利]童年的秘密 [雅斯贝尔斯]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[卢梭]教育上的哥白尼 {雅斯贝尔斯]灵魂的唤醒,自由的生成 [苏霍姆林斯基]大师教你做父母 [陶行知]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[杜威]教育即生活、生长、经验的改造 [布鲁纳]道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[福禄贝尔]幼儿教育之父 [怀特海]教育的目的:生命生活生长 ...... 专业阅读——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;专业写作——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;专业发展共同体——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。——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三专之路,也称之为新教育教师成长的“吉祥三宝”。 新教育是什么? 新教育在哪里? 如果没有遇见你 新教育之光 为新教育实验者点赞 风起云涌新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......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